本篇文章3499字,读完约9分钟

——2025年年会暨高校美育浸润行动推进会

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高校美育浸润行动推进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隆重举行。汇聚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美育专家与学术评议团队,来自全国各地的美育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齐聚南海之滨,围绕“科艺融合导向的高校美育教学改革”这一时代命题,展开了一场兼具高度、深度与温度的思想碰撞与实践交流。美育专家、全国高报专家、中国首席就业咨询专家、中教美育教育研究院院长邓素云应邀参会,在学习、交流与对话中,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方向与路径。

时代召唤:

美育浸润与科艺融合的双重变奏

本次年会是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精神,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学术与实践盛会。会议不仅聚焦政策解读与理论前瞻,更致力于推动美育从“知识传授”走向“价值浸润”,从“专业教育”拓展为“跨学科融合”,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注入新动能。

在开幕式上,多位资深专家指出,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更是心灵的教育、人格的塑造,是文化自信的深层基石。在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让美育与科技彼此赋能、协同育人,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课题。“科艺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思维方式的交融、创造力的共振,是培养具备完整人格、创新精神与审美素养的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开幕式由美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杭州师范大学李叔同美育学院副院长冯学勤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孙红培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孙红培首先致辞表示,珠海校区正构建“以美为源、四维融合”的教育体系,从课程教学、艺术实践、科技融合和社会服务四个层面推动美育工作,致力于培养既有文艺素养又有实干能力的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以“百年传承与双一流引领”为核心,提出“打造国家级艺术活动品牌矩阵、构建跨学科音乐剧创作育人模式、深化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三项重点举措。他强调,美育应构建教育、实践、创新三者联动的体系,形成具有北师大特色的美育模式。

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杜卫致辞

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杜卫,针对当前高校美育需要突破重形式轻融合的瓶颈,提出了三大方向:推动美育课堂革命、建立科技赋能的美育案例库、加强国际对话。培养既有艺术素养又具科学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支撑。

主场交流:探讨科技与艺术融合新可能

上午的主会场设置两场专题研讨,第一场以“美育实践创新”为主题,由三位代表分享了各校实践案例,美育专委会常务理事、山西工商学院院长牛三平主持,美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宋修见、孙瑜担任评议专家。

复旦大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白建松分享本校案例

据悉北京师范大学乐育书院党委书记卢忠林与珠海校区美育中心主任蒯卫华介绍了在书院制背景下培养师范生美育素养的实践;复旦大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白建松结合政策导向,提出以艺术教育推动STEM向STEAM转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周越针对艺术教育参与度不高、内容零散等问题,提出“科艺融合”思路。

专家点评环节

专家点评环节,宋修见肯定了北师大书院制美育的示范作用,建议加强合作、警惕技术依赖,聚焦审美创造力。孙瑜则强调师范院校应强化价值引领,避免AI创作陷入套路,要重视内容逻辑与情感表达。

孙瑜同时肯定了北师大美育工作发挥的价值引领作用,强调在科艺融合中既要瞄准技术前沿,又要注重美育的特点,注重发挥艺术的感性特征,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内涵。

第二场研讨围绕“科技融合应用”展开,由美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主持,李洋、陆阳秋参与评议。

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张艺帆分享本校案例

据悉,电子科技大学交互新媒体艺术专业首席教授彭岷分享了工科背景下的美育探索;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张艺帆则围绕“数智驱动、音韵铸魂”,介绍了该校自主研发的智慧美育平台;重庆移通学院钓鱼城科幻学院教学副院长吴灵霜分享了学院依托科幻特色推进美育的各项实践。

专家点评环节

专家点评中,李洋肯定了三所学校的跨界实践,强调美感应贯穿工科设计,并重视兴趣向学习动力的转化;陆阳秋则以“技术为工具、艺术为灵魂、人文为根本”作结,特别肯定了数字音乐教学从听到创的闭环设计。

多维对话:

主旨、分论坛与案例中的美育新生态

会议设置了主旨报告、专题研讨、院校案例分享等多个环节,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交流场域。

在主旨报告环节,专家学者们从理论建构、政策导向与国际比较等维度,系统阐述了科艺融合美育的哲学基础、实践逻辑与发展趋势。有专家提出,科技为艺术表达与审美体验拓展了新的边界——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交互设计等不仅成为艺术创作的新媒介,也为美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场景与工具。与此同时,艺术也为科技注入温度与伦理关怀,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更具人文关怀、更富审美意蕴的方向发展。

在专题研讨与分论坛中,来自不同高校的代表分享了各具特色的美育浸润实践。有的学校通过打造“智慧美育实验室”,将数据分析、虚拟仿真等技术融入艺术类课程;有的高校推动艺术与工程、设计、计算机等学科的课程共建,开设“艺术与人工智能”“交互式媒体艺术”等跨学科课程;还有院校通过营造校园艺术环境、建设公共艺术项目,实现美育的“环境浸润”与“文化浸润”。

美育专家、全国高报专家、中国首席就业咨询专家、中教美育教育研究院院长邓素云指出:“北师大的美育改革路径体现出深厚的艺术理论素养和学术严谨性,特别是在审美创造力的实践化落实方面,做到了理论与创作的真正融合,艺术思辨强、富有新意、思路清晰、学术思维敏锐,尤其在AI赋能美育的实践环节中“将抽象的艺术理论转化为可感可创的学习体验,具有鲜明的创新示范意义”。

收获与启示:

在交流中明晰方向,在思考中坚定信心

通过此次密集而高效的学术交流,美育专家邓院长深感视野大开、收获颇丰。

其一,政策导向更加清晰。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层面对美育工作,特别是“浸润行动”和“科艺融合”的高度重视与战略部署。美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核心目标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情操修养与创新思维能力。

其二,实践经验得以丰富。 各兄弟院校的前沿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启示。无论是课程体系的跨界重构,还是实践平台的建设运营,抑或是评价机制的创新,一系列鲜活的案例证明,科艺融合的美育模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

其三,自身路径愈发明朗。 在比较与反思中,我们更加坚定了立足本校、因地制宜推进美育改革的信心。未来,我们不仅要引进他山之石,更要激发内生动力,走出一条具有“文理学院”特色的美育发展之路。

未来展望:

转化学习成果,绘就美育新篇章

年会虽已落幕,但思考与实践才刚刚开始。中教美育教育研究院专家团队将以此次参会为契机,积极转化学习成果,系统谋划下一阶段的美育工作,做到深化课程改革,构建跨学科美育课程群,进一步打破专业壁垒,跨学科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一批融合性课程,让美的素养成为所有专业学生的“标配”。其次进一步推动美育从课堂走向场景。 计划联合建设“美育工作坊”,将其打造为一个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创意美育实践平台。通过项目制学习、工作坊、年度展览等形式,鼓励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在动手实践中实现美育的浸润效果,进一步营造校园美育文化。

美育浸润行动的关键在于“浸润”二字。我们将积极推动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社会服务实践相结合,通过举办科技艺术节、大师讲座、优秀作品巡展等,营造浓厚的校园审美氛围,使美育如空气般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心灵。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此次珠海年会,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启航之程。中教美育教育研究院专家团队将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美育使命,以科艺融合为帆,以浸润行动为桨,在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时代新人的航道上,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为我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坚实而独特的艺术力量。


标题:美育专家邓院长受邀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

地址:http://www.china-eflower.com/zhxw/44040.html